自闭症,又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,是广泛的弥漫的多系统的发育障碍。一般3岁以后才明确诊断。主要表现为智力发育低下,感统失调,运动系统失衡,脏腑功能偏弱或不平衡。主要症状,有眼神不对视,感知理解差,语言功能差,没有社交行为,你我他不能分别,情感缺失,刻板行为严重。常伴有急躁多动,兴奋傻笑尖叫,脾胃功能不调,夜醒,或伴有脑电图异常,发育迟缓等
西医的自闭症诊疗现状:
自1942年美国肯纳教授发现并命名自闭症以来。八十一年来,毫无建树,理论与实践研究基本呈原地踏步状态。概括起来,四点。查无病因,无药可治,没有检验意义上的诊断标准,特教是唯一有效的干预手段。以为自闭症终生相伴,无法治愈。
症状
患儿倾向于使用僵化刻板、墨守成规的方式应付日常生活,出现对非生命体的持续依恋,却对生命体缺乏兴趣。患儿常常哭闹,回避与家长的目光接触。孤独症患者病情的轻重程度差异很大,症状复杂,但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、交流障碍,并常伴有智力低下、情绪不稳定、睡眠障碍等精神行为障碍。
典型症状
兴趣范围狭窄
患儿兴趣较少,感兴趣的事物常与众不同。患儿通常对玩具、动画片等正常儿童感兴趣的事物不感兴趣,却迷恋于看电视广告、天气预报、旋转物品、排列物品或听某段音乐、某种单调重复的声音等。部分患儿可专注于文字、数字、日期、时间表的推算、地图、绘画、乐器演奏等,并可表现出独特的能力。
行为方式刻板
患儿常坚持用同一种方式做事,拒绝日常生活规律或环境的变化。如果日常生活规律或环境发生改变,患儿会烦躁不安。患儿会反复用同一种方式玩玩具,反复画一幅画或写几个字,坚持走一条固定路线,坚持把物品放在固定位置,拒绝换其他衣服或只吃少数几种食物等。
对非生命物体的特殊依恋
患儿对人或动物通常缺乏兴趣,但对些非生命物品可能产生强烈依恋,如瓶、盒、绳等都有可能让患儿爱不释手,随时携带。如果被拿走,则会烦躁、哭闹、焦虑不安。
刻板重复的怪异行为
患儿常会出现刻板重复、怪异的动作,如重复蹦跳、拍手、将手放在眼前扑动和凝视、用脚尖走路等。还可能对物体的一些非主要、无功能特性(气味、质感)产生特殊兴趣和行为,如反复闻物品或摸光滑的表面等。
社会交往障碍
患者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,他们不同程度的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,也缺乏正常的交往方式和技巧。具体表现随年龄和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,以与同龄儿童的交往障碍最为突出。
婴儿期患儿回避目光接触,对他人的呼唤及逗弄缺少兴趣和反应,没有期待被父母或他人拥抱、爱抚的表情或姿势,或被抱起时身体僵硬、不愿与人贴近。
幼儿期患儿仍然回避目光接触,呼之常常不理、表现冷漠,不会对他人的身体不适或不愉快表示安慰和关心,也不会与他人分享快乐。
交流障碍
非言语交流障碍
该症患儿虽然更倾向于用动作、姿势进行交流,但除了拉着大人手走向他想要的物品外,其他用于表达的动作姿势却很少,而且常不会用点头、摇头表达自己的意思,表情也常显得很漠然。
言语交流障碍
该症患儿言语交流方面存在明显障碍,具体表现为语言理解能力不同程度受损;言语发育迟缓或不发育,也有部分患儿2~3岁前曾有表达性言语,但以后逐渐减少,甚至完全消失,言语形式及内容异常,言语运用能力受损。
行为异常
部分患儿可出现行为的异常,表现在情绪不稳定、易怒,有的患儿甚至存在自伤或是攻击行为。